2024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103年华诞之际,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携手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举办的“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正式开班,首站从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家乡淮安扬帆启航。在淮安为期两天的研学活动,将课内“思政小课堂”与课外“社会大课堂”精彩融合,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有效地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国有我”的奋斗豪情。
【“情景教学”入脑入心】
7月1日上午,“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开班式在周恩来故居多功能厅举行,鲜艳的班旗将指引同学们在传承红色精神、彰显信仰力量的征程上迈出铿锵步伐。
开班仪式后,研学班学员将周恩来故居作为淮安站研学活动的“教学点”。“同学们,此次研学任务是寻访周恩来红色足迹,弘扬周恩来崇高品质,砥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精神品格。立青年之志,担国家重任……”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祁素娟在教学点给学员们进行研学辅导。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金勇要求同学们,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的第一步,怎样将“大课堂”中的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中国传媒大学同学们和当地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的青年学子们开展现场讲解、沉浸式劳动体验、大学生座谈交流、文艺表演等形式,同上了一堂生动精彩的实境课程,完美开启了本次研学活动第一讲。
【“红色场馆”追寻记忆】
7月1日下午,学员们怀着无比崇敬之情,走进周恩来纪念馆。在纪念馆主馆,一座由汉白玉石雕刻而成的周总理座像映入眼帘。研学班学员神情肃穆向周总理汉白玉雕像三鞠躬,表达了对人民好总理的怀念与敬爱。在纪念馆展览厅,从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到离开故乡的漫漫求学之路;从留洋学习心念大洋彼岸的祖国,到加入共产党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终生……一张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照片、一件件见证革命伟业的文物,学员们近距离了解了周恩来总理离家求学、思想觉醒、立志报国、鞠躬尽瘁的一生。
在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学员们了解了童年周恩来曾在这里度过的一段学习与生活的美好时光,亲眼目睹了周总理亲手种下的“一品梅”,晶莹剔透的淡黄花瓣仿佛在静默低语,诉说着那段充满故事的往事。
【“实地考察”感受乡情】
位于革命老区淮安市淮安区东南端的施河镇是全国知名的“教学具之乡”,素有“苏北小温州”之称。7月2日上午,研学班的学员们来到这里,跟随着考察点负责人步伐,近距离感受新时代的乡村变化、党和国家的利民政策的深入人心。在实地考察现场,施河镇副镇长***介绍说“全镇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切嘱托,扎实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在风景秀丽、环境怡人的土楼村,学员们参观了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旅游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廊道样板,感受到农文旅结合的网红打卡地的魅力;在百斯特农业生态园里,“自营农场+战略合作农场”的农业新联合体为学员们展示了高科技、综合型、智慧农业梦工厂,亲身感受现代农业的优越性和智能化。
仅半天的实地走访考察,不仅让研学班学员们看到了乡村群众的幸福生活,更是在与城市与农村的深度碰撞中切身感受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全貌,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了新时代建设者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此次淮安站开启了别开生面的研学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政研学,让青年学生们感悟了周恩来总理在家乡淮安成长历程,重温了红色故事,意义深远。”研学班班主任罗霆老师动情地说。此次“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将沿着周恩来在淮安、天津、南昌、遵义、北京等红色足迹,探寻一代伟人周恩来出生成长、求学求索、革命实践的光辉历程。“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红色教育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安周恩来纪念地将持续发挥好革命场馆的教育功能,让红色文化走入校园和课堂,让伟人崇高品质走进更多青少年心中。”周恩来故居管理处副主任李子权说。
供稿:张翔雯;摄影:王昊苏、武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