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淮安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 景区动态
“名师带徒”育新人 革命薪火永相传—— 周恩来纪念地第一期周恩来研究“名师带徒”工程启动
时间:2025-09-29  来源:淮安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网站 作者:  浏览次数:


9月26日下午,周恩来纪念地第一期周恩来研究“名师带徒”工程启动仪式在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举行。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杨冬权;江苏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省政协原副主席、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第三届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会长胡金波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本次启动仪式,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副局长施春生主持活动。

杨冬权局长寄语受聘导师和青年研究人员,希望大家持续收集新资料,善于用新视角研究老资料,运用最新的学术武器,不断推动周恩来研究向前发展。

胡金波副主席对青年研究人员提出了殷切期望,勉励他们勤修自身,向导师们好好学习,积极探索周恩来研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切实应用好研究成果,为周恩来研究事业增光添彩。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恩来纪念馆馆长祁素娟在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她指出,“名师带徒”项目是纪念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周恩来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举。希望各位导师能以深厚的学养和人格魅力引领青年健康成长,同时也期望各位学员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自觉践行周恩来“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教诲,深入挖掘周恩来崇高品质的深刻内涵,实现学术研究与人格修养的双重提升。

活动现场,杨冬权局长和胡金波副主席共同为导师们颁发了证书。

(淮阴师范学院原副院长汪浩教授)

(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原副书记、纪委原书记王家云教授)

(淮安市政协原一级调研员张瑾)

(南京市渡江胜利纪念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吴小宝)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原书记邵广侠教授)

(淮阴师范学院傅红冬教授)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机关党委原副书记、《世纪风采》杂志社原执行社长、主编陶炳才)

在导师交流环节,淮阴师范学院原副院长汪浩教授;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原副书记、纪委原书记王家云教授;淮安市政协原一级调研员张瑾;南京市渡江胜利纪念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吴小宝;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原书记邵广侠教授;淮阴师范学院傅红冬教授;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机关党委原副书记、《世纪风采》杂志社原执行社长、主编陶炳才等导师先后发言,勉励大家勤学苦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潜心开展周恩来研究。此外,南京理工大学校党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季卫兵;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李前进教授;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教授;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原副书记、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韩同友教授;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朱延华等因事而未能参会的导师也向学员发来了期许。

活动最后,陶炳才围绕《怎样写好周恩来的(学术)论文》授课,为大家详细讲述了周恩来研究的基础与手段。

据悉,此次启动的首期“名师带徒”工程,并非单一活动,而是一套围绕“传承伟人品质、培育研究人才”目标设计的完整体系。该工程由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在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的支持下精心打造,邀请了一批周恩来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第一期工程共邀请了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等周恩来研究领域的12 名专家学者担当导师,与12名周恩来纪念地青年研究人员采用“一对一”结对的形式进行培养。根据要求,12位导师将通过“授课+论文指导+学术交流”的方式,帮助青年研究人员夯实理论基础,准确把握周恩来崇高品质的核心要义。这一工程旨在以“老带新”的代际传承模式,深入挖掘周恩来崇高品质的时代价值,培育青年研究力量,让伟人精神在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中得以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供稿: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管理处 田小辉

摄影:周恩来纪念馆 武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