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淮安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 伟人文化 周恩来精神
学习和弘扬“ 周恩来精神”
时间:2013-10-19  来源:周恩来故里 作者:  浏览次数:
学习和弘扬" 周恩来精神"
— 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
 
石仲泉

        中华民族是个注重" 立德" 的民族。自古以来, 选拔人才的标准都是" 德才兼备" , 强调" 德" 是第一位的。历史上不少伟人立之大德,为千百年所传诵而经久不衰。
       周恩来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良好教育, 表现了高尚的志向。他在沈阳东关小学堂写的那篇被批阅为" 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 的文章中论及教师的责任写道: " 诸公为国家造人才, 当弹其聪明, 尽其才力。求整顿宜重实际, 务外观先察内容。勿自缤行检, 以失人则效; 勿铺张粉饰, 以博我名誉; 更勿投身政界党会, 谋利营私, 以纷扰其心志, 而日事敷衍。"( (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 ( 国文成绩》,奉天图书印刷所出版, 191 3 年仲冬) 这段文字出于一个14 岁孩子之手, 不能不令老师们惊叹。它反映了少年周恩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注重道德修养的人才观。在天津南开学校, 他强调立大志, 鄙视那些汲极于名、于利之徒, 他写道: " 彼志在金钱者, 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 百计钻营不以为耻, 此志卑之害也。故立志者, 当计其大舍其细, 则所成之事业, 当不至限于一隅, 私于个人矣。"( 《尚志论》, 作文手稿)
       这" 不私于个人" , 可谓是周恩来一生的座右铭。在中华民族身受多重压迫, 处于灾难深重的世纪之初, 他正是怀着这种" 不私于个人"之大志, 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去寻求济世救民的真理。"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滔海亦英雄" 。( 《周恩来手迹选》, 北京文物出版社19 8 8年版, 第4 页) 他远涉重洋, 留学日本, 考察欧洲, 经过对于流行的各种主义的推求比较, 最后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如他所郑重宣布的:自从选定这个目标之后, "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 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 为了" 共产花开" 、" 赤色的旗儿飞扬" , 宁愿牺牲一切。( ( 周恩来书信选集》, 中央文献出版社19 8 年版, 第4 6、47 页)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中, 从来都注重" 立功" 与" 立德" 的统一。周恩来在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征途上, 无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还是在含辛茹苦地探索社会主义之路的建设年代, 都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同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相结合,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 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能力的同时努力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 坚守" 不私于个人" 的信条, 提出正确处理公私关系— " 先顾公, 后顾私; 先为公, 后为私" ; " 对共产党员,一般要求做到先公后私, 有的时候要求做到公而忘私"( 19 63 年2 1 日在华东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和华东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的人生准则, 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 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 以人民的疾苦为忧, 以世界的前途为念" ,( 《过好" 五关" 》,( 周恩来选集》下卷, 人民出版社19 84 年版, 第4 27 页) 因而, 在为中华民族立大功的同时也立了大德, 在创造伟业巨绩的同时也铸造了他特有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周恩来在这方面的事迹说不尽, 道不完, 感人至深, 刻骨铭心。
       学术界对于周恩来的精神风范、人格魅力多有研究, 也甚为推崇。实际上, 这就是对周恩来" 立德" 的研究。这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使用" 周恩来精神" 这个概念来表达周恩来" 立德" 所涵盖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等内容。当然, 对于" 周恩来精神" 的具体内涵, 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概括的方面不同, 因而其表述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对" 周恩来精神" 的概括不要强求定于一尊, 可以" 求同存异" 继续研究。事实上, 在各种表述中, " 同" 是主要的, " 异" 是次要的。
       笔者对" 周恩来精神" 也作过概括, 认为它至少应当包含这样几个方面:无我精神、求是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廉洁精神、严细精神、守纪精神、牺牲精神。( 参见拙著( 周恩来的卓越奉献》, 中央党校出版社19 3 年版, 第5一9 页) 这8 个方面没有、也不可能包括其丰富的全部内容, 还要不断修正, 使之更臻准确和完善。这里想说明这样几点:
       ( 一) 准确地理解对" 周恩来精神" 这个概念的界定。笔者在拙著《周恩来的卓越奉献) 中写道: " 在我们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 各位老一辈革命家都对中国革命做出了伟大贡献, 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都以各自的特色对后世发挥影响。其间就毛泽东与周恩来相比较而言, 最有影响的可能是毛泽东的思想, 周恩来的精神’ 。这么讲, 既丝毫不意味着要贬损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们的作用, 也不是说周恩来没思想’ , 毛泽东没精神’ 。" 这是1992 年写的话。当时这样讲, 是因为感到" 周恩来的精神"已经形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老百姓中有深厚的基础。不如此, 不足以反映这个客观存在。当然,’这样讲, 也曾担心引起歧义。因此,当即指出: 任何比较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只是就某个方面、突出某个特点的比较。" 讲毛泽东与周恩来, 是因为他们俩在这一代老一辈革命家中, 共事时间最长, 对党的历史发生影响的时间也最长, 毫无疑问, 这两位领导人对后世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 但相对来说,毛泽东的思想理论的影响比其精神风范的影响更为突出, 周恩来的精神风范的影响比其思想理论的影响更为强烈。因此, 姑且以` 毛泽东的思想, 周恩来的精神’ 来表明他们对后世影响侧重的力度乙"(《周恩来的卓越奉献》, 第5页) 这些年来, 虽然不少读者和朋友对此甚为赞同, 但我还是心存余悸, 因此仍然要强调, 对这样的界定应作科学的理解。讲" 周恩来精神"也丝毫不是说别的领导人或其他同志就没有上述精神。这里不是在周恩来个人独有的意义上讲的, 而是把它视为更集中、更突出、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高贵精神品质。因此希望不要片面夸大某一
, 无限引申, 甚至衍生出其他枝枝节节来。
       (二) 以更广的视角全面把握" 周恩来精神" 的内涵为好。这个概念的内涵应当是很丰富的。在笔者看来, 它包括理想、品德、人格、风范、精神境界等诸多因素。上述八个方面, 就是想使其涵盖面更广一些。如果专指个人的修身养性、待人接物、克己自律等(这些方面也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仅仅如此, 这样" 立德" , 还不能算立了" 大德" , 也不可能去立" 大功" 。他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精神这些方面也应包括其中。这些既是" 立德" 之所要, 也是" 立功" 之所需。否则, 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周恩来能立" 大功" , 也是与他的求是、创新、严细等精神分不开的。没有这些, 也不能完全显示出周恩来的特点。因此, " 周恩来精神" 不应视为单纯的道德主义概念。再则, 提出" 周恩来精神" , 不是说周恩来没有缺点、弱点和错误
。事实上, 他不断检讨, 是作自我批评最多的领导人。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完人。提出" 周恩来精神" , 也不是要把他偶像化, 而是提倡一种高尚的情操、高洁的人格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状态。
       (三)" 周恩来精神" 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周恩来精神" 的内涵虽有许多, 但这许多方面不是并列的。它的核心, 是周恩来从" 文化大革命" 开始直到去世所佩戴的那枚胸章上的五个大字, " 为人民服务" 。他本人在苦撑" 文化大革命" 危局时说过, 他这一生只有八个大字, "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这是" 周恩来精神" 的真谛。其他那些方面是由此派生或与此相联系而俱生的。这种精神是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必然激发的革命精神与生于斯、养于斯的中华热土上的优秀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结晶。它既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最崇高、最优秀的品质, 又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所凝聚的最崇高、最优秀的品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 " 周恩来精神" 是共产党人党性和民族性的道德精华的高度统一。正因为如此, 外国友人评价说" 周恩来具有许多难得的品德,而像那样的德才兼备于一身, 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政府首脑中都是罕见的。"( 〔美〕约翰·吴德施: 《周恩来其人其事》, 《西方人看周恩来》中国和平出版社19 89 年版, 第125 页) 也正因为如此, 才有诗篇赞美他: " 功高才高德更高,万古师表绝代豪。"(《革命诗抄》, 中国青年出版社197 9 年版, 第2 34 页) 当然, 这些评价不一定那么准确。在笔者看来, 这不单纯是一种评价, 还表现了一种寄托。因为在古今中外, 达到这样境界的人毕竟是不多的。
       ( 四) 对周恩来的精神, 毛泽东、邓小平等甚为赞赏。周恩来的一些优良作风在党内是出了名的。在延安整风时期, 在1 94 3 年9 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毛泽东说过, 恩来同志有三大长处: 一是对敌斗争勇敢; 二是对工作拼命; 三是有广泛的群众联系。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也说过, 恩来的最大优点之一, 就是同党内外都有广泛的联系, 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陈毅在三年困难时期对文艺界人士说过: 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 周恩来也。邓小平在" 文化大革命" 之风刚起于青萍之末时曾指出: 恩来同志从不打自己的旗帜, 不搞圈圈、摊摊, 全党高级干部要学习他的这一作风。在粉碎" 四人帮" 以后, 邓小平多次号召全党学习周恩来。他特别强调这样两点: 一是周恩来的忘我工作精神。" 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十二小时, 有时在十六小时以上, 一生如此。"( ( 邓小平文选) 第2 卷, 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第34 8页)二是周恩来的艰苦奋斗精神。他说: 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艰苦奋斗, 几十年如一日, 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我们的党员、干部, 特别是高级干部, 一定要" 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 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 。( ( 邓小平文选) 第2 卷, 第260 页) 胡耀邦在19 84 年10月瞻仰江苏淮安的周恩来故居时挥毫题词," 全党楷模" 。我们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都高度评价周恩来的精神, 这有助于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 周年时大力宣传" 周恩来精神" 、弘扬" 周恩来精神" , 号召全党认真学习" 周恩来精神" 。
       ( 五) 大力宣传和弘扬" 周恩来精神" , 对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具有重要意义。江泽民在讲到党的宣传工作时一直强调,要"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这是一个激励上进、很有感召力的口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以及把它全面推向21 世纪, 需要的高尚精神有许多, 也包括各种类型。大力宣传和弘扬" 周恩来精神" 应当是"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在5 年前的纪念周恩来诞辰95 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曾提出过" 三位一体" 的观点。即如果以历史伟人的贡献的
特点作为代表来提出问题( 尽管不一定那么科学, 但也不无一定道理), 那么要使我们国家在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第一, 要坚持毛泽东创立的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想; 第二, 要坚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制定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 第三, 还要坚持周恩来那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前两条, 没有后一条, 那个宏伟目标是很难实现的。这个观点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共鸣。现在我仍持这样看法。这不是我们这些周恩来的崇敬者( 事实上大家都很祟敬他)要人为地突出周恩来, 制造对他的什么新一轮的" 偶像崇拜" , 而是现实生活的强烈呼唤。从理论上说, 有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 再好的思想理论, 再正确的路线方针, 也要靠广大干部去贯彻执行。这是把科学理论和正确路线转化为实践的关键一环。能否实现正确的转化, 不扭曲, 不变形,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就在于是否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这个中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就在于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必须要学习和发扬" 焦裕禄精神" 、" 孔繁森精神" 、" 周恩来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