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冬,周恩来总理侄儿周尔萃在北京学习结束后,特地去看望伯伯、伯母,并谈了自己想乘假期回淮安探望母亲的事。总理肯定他"没有忘本",赞成他利用假期回故乡看看。总理嘱咐说:回家过年,要带头破旧立新,移风易俗。作为一个军人,随时随地都要约束着自己,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说到这里,周恩来总理略停了一下,接着问道:"尔萃,三大纪律的头一条是什么呀?"周尔萃被这个简单的问题弄得莫名其妙,在心里直打鼓:难道我什么地方做了错事,可能伯伯要批评了。望着伯伯那慈祥而坚毅的目光,周尔萃没有踌躇,立即以军人特有的爽快回答道:"一切行动听指挥!"
周恩来总理笑了笑,说:"那好!我现在给你一个特殊任务:这次回去,把家里的祖坟平掉,坟地交给集体耕种。办完这件事再过年。能完成任务吗?"
"能!"周尔萃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一定把这件事办好!"
他之所以回答得这样干脆,不仅是出于对伯伯的尊重和服从,还因为他知道这件事已拖了多年。把这个不太好处理的问题交给他,是伯伯对他的信任。同时,他深知伯伯的脾气,话只要讲出来,是非要兑现不可的。
周恩来对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态度表示满意,沉思了一下,说:"我们国家的实际耕地面积不多。人死了,不做事了,还要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一种表现。平掉祖坟,不但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是移风易俗。要做好这件事,也不能简单化,要做好你母亲的工作,做好县委和当地群众的工作。"
最后,周总理又交待了一些具体要求:棺木要就地下沉
带着伯伯交给的"特殊任务", 周尔萃离京南下,在春节前回到了故乡淮安。
一到家,周尔萃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哥哥嫂嫂。哥哥嫂嫂都是党员。三人开了一个会,意见很快统一了:一块儿去做妈妈的工作。妈妈听了没有马上表态。这是他们料到的。妈妈为难了:同意吧,确实有些想不通;反对嘛,又是周总理的嘱咐。两个儿子,一个媳妇,从古到今,由远到近,从迷信讲到科学,终于把妈妈说通了:"那就照你伯伯嘱咐的办吧,既然好处那么多……"
第二天,周尔萃去县委,向值班常委作了汇报,并请求县委派人一同去生产队处理。值班常委听完汇报,沉吟了一下,说:"你休息一下,我找在家的常委碰一下。"
是需要"碰一下",因为这已不是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了。
1953年春,周恩来总理就派人传达过他的意见:平掉祖坟,把坟地交集体耕种。以后,县委又收到过总理的来信,又提出平掉祖坟,坟地交公。1958年和1960年,两位县委领导在北京见到总理时,总理也曾请求把这件事处理了。每次意见都拿到县委常委会上议过,几乎每次都是一致的意见:这样做,不但我们想不通,就是群众也通不过,难道淮安县增产增收,就差那么一点坟地?不能平,吃批评也情愿!
在家的书记、常委都来了,又重新听了周尔萃的详细汇报。周尔萃把总理讲的道理和交待的具体要求,都原原本本向县委讲了一遍。
周尔萃最后恳切地说:"总理是派我专程来处理这件事的。大家的心情总理充分理解。希望县委尊重总理的意见,我们全家也都支持他的意见。"
县委常委们感动了。县委最后决定:派干部协助周尔萃下城郊,做好说服群众的工作,在春节前把这件事办好。
面对群众的议论,周尔萃只好把总理交待的话耐心告诉群众,进行说服解释。最后,群众的工作也都做通了。
除夕下午,当完成了这项"特殊任务"之后,周尔萃立即给伯伯写信,详细汇报了处理经过。伯伯很满意。没过几天,周总理给生产队寄来了70元钱,用来支付平坟劳动力的工资和偿付被践踏的一小片青苗费。干部社员们看着总理寄来的钱,一些老人流下了泪……
周恩来总理处理祖坟的事,很快传遍了故乡。总理逝世后,当故乡人民从广播里听到总理的遗嘱,把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里和大地上的时候,人们更深深地怀念自己的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