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淮安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 伟人文化 缅怀周恩来散文
从“六个杰出楷模”看家庭教育对周恩来的影响
时间:2021-02-20  来源:淮安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网站 作者: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开拓、凯歌行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并用“六个杰出楷模”精辟概括,鲜活地把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的崇高精神品质和完美人格风范再次展现在了世人面前。那么这种精神品质和完美人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中国民间有一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接触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第一所学校就是自己的家庭。家庭就像是土壤,土壤肥沃,禾苗就会茁壮;土壤瘠薄,禾苗就孱弱。追根溯源,周恩来之所以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及共产党人为之景仰和自豪的典范,除了他后来投身革命奋发努力,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外,还有就是与他在早期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家庭和睦、家教得法、家风优良对周恩来的成长发展非常关键,影响深远。周恩来曾说过“一个人的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1911年,周恩来就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气势磅礴振聋发聩的口号,一位年仅13岁的少年能说出这样的话语是何等的发人深省!周恩来在淮安度过了人生最初的12个春秋,这为他光辉的一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周恩来一生胸怀大志、一心为民、勤奋工作、严以律已、注重俭朴,这与他童年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和艰辛的生活分不开的。

——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还说过:“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周恩来同志一生都遵奉自己的誓言。不论革命力量多么弱小,白色恐怖多么残酷,对敌斗争多么激烈,政治局势多么复杂,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挑战多么严峻,担负的责任多么艰巨,个人的处境多么困难,他都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精神。周恩来同志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复兴中华民族的伟业始终充满必胜信心。在他心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如磐石。

周恩来旅欧期间在一封表明自己“当信共产主义原理”志向的信中说:自己一来“天性富于调和性”,二来“求真的心极盛”,这两大性格与早年受母亲万氏的熏陶有关。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与记者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时说:“直到今天,我还要感谢母亲(指嗣母陈氏)对我的启发和教育,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没有她的关心照顾,那我就不能够在事业追求方面培养任何兴趣”,“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两位母亲的影响与教育,就不可能有日后周恩来完美性格与修养。

——周恩来同志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地位和得失,任何时候都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始终对党绝对忠诚,把维护和巩固党内团结、维护和巩固党的政治大局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绝对领导。为警惕和“反对把自己领导的地区和部门当做独立王国,反对把个人放在组织之上”,周恩来同志在战争年代担任红军主要领导时强调,“党的领导作用要绝对的提高。红军中只能有党的领导,党要运用集中指导的原则来建立权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负责政府工作时,周恩来同志提出必须加强“各部门的党组工作”,必须加强“向党中央的请示报告制度”。周恩来同志总是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维护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坚决反对和抵制不利于党的团结和损害党中央权威的言论和行动。周恩来同志反对任何派别思想、小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本位主义,从不搞小圈子、小集团,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任何条件下都首先要过好政治关。

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写的《射阳忆旧》一文中,记载了嗣母当年给他讲了一个“忠仆”的故事,使他铭刻在心,并加了一段令人深思,令人感动,甚至令人震憾的议论:“某仆安在,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负所托也。”“因特书之,以风天下之公仆。”他认为国家的领导者应当是全国人民的公仆,并表明自己要追求这种高尚精神的志向。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甘为人民的公仆,一直保持着精忠报国、廉洁奉公和高风亮节,这一高贵的品格的形成亦可以从他幼年家庭教育中寻找答案。周恩来曾说过:“我从她(指乳母蒋江氏)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她教会我大公无私”。因此可以证明,周恩来大公无私的精神,启蒙“老师”就是乳母。

  ——周恩来同志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周恩来同志说的这个本就是人民群众。他说:“我们是从人民中来的,我们过去的胜利都是在人民的支援下取得的,不能忘本。”“脱离我们的基本阶级群众,就会丧失党的基础。”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心系人民,对人民群众保持高度热爱,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做到了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共忧乐、共奋进。周恩来同志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经常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他说:“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能乱搞。”“要了解真实情况,就要与老百姓平等相待。”周恩来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党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

这同样可以从其家庭教育中找到答案。嗣母陈氏教育有方,在周恩来三四岁时就教他认方块字。她用自己编写的方块纸字,先教读音,再教偏旁部首,然后讲解字义,最后将方块弄乱了,再让周恩来辨认,借以提高周恩来的分辨能力,培养记忆力。周恩来在后来回忆嗣母时说:“她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五岁时就常常给我讲故事。”嗣母的教育以及她身上体现出的中国知识女性贤淑文静的美德对幼年周恩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其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当年淮安发生大旱,民不聊生。当权者还把那些无力缴租的农民诬为“恶佃”、“刁佃”,要“从重惩办、绝不宽待”,并立碑警示。走投无路的农民实在忍无可忍,群起砸了“逼租牌”。乳母蒋江氏曾带着周恩来在“逼租牌”前申诉讲述农民的苦难,使周恩来初步了解到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从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同情受苦农民并想解救他们跳出苦海的思想种子。

   ——周恩来同志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但始终虚怀若谷、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他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周恩来同志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他常说:“每个党员从加入共产党起,就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准备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以为自己改造完成了,不需要再改造了,他就不是好的共产党员。”“领导威信不是从掩饰错误中而是从改正错误中提高起来的;不是从自吹自擂中而是从埋头苦干中培养起来的。”面对不同的时代任务和时代要求,周恩来同志总是以自我革命精神迎接新的挑战,参与领导和推动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使自己始终同党和人民事业一道前进。周恩来同志的一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些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誓言。

1952年秋,周恩来在上海会见表姐龚志菇时深情地说:“我童年的启蒙老师有两个,政治上是干爷(龚志茹之父龚荫荪),文化上是周先生”。周恩来10岁时到追随孙中山的革新派人物表舅龚荫荪家寄读,他读到了严复的《天演论》,邹容的《革命军》,还有当时的《中华时报》等进步报刊,使周恩来大开眼界。龚表舅喜欢和周恩来谈古论今,谈“战国七雄”,讲“贞观之治”,解析清朝廷割地赔款的莫大耻辱,也向周恩来讲述当时进步人士改造中国的决心。塾师周先生经常给他开小灶,勉励周恩来要发愤苦读,树立壮志,将来致力强我中华。周恩来从博览群书、与表舅交谈和塾师的教育中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树立了可贵的正义感和爱国心。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敬业》杂志上发表的《飞飞漫墨》文章,回忆并记录了他幼年时在城内岳飞庙中看到的咏怀民族英雄岳飞的《七律诗》,这印证了少年周恩来远大抱负的形成和品德修养的提升是与他在淮安的所见所闻及所学所思是密不可分的。

——周恩来同志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一生勇肩重任,勇挑重担,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他说:“为着我们子子孙孙的幸福,我们不能不暂时把许多困难担当起来。”“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新中国成立后,他平时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辛苦,夜以继日,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即便是得了重病之后也是如此。周恩来同志说:“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他数十年如一日,即使在生命最后时期,还抱病操劳国事,心忧百姓。他说,死我并不怕。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周恩来同志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做官就是为了替百姓做事,为人民搞好服务,这就是一种责任的担当,一种高尚精神境界的体现。

如何做人做事,两位母亲及乳母和塾师合力为周恩来灌输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给周恩来心里深深地打上了烙印,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和文化知识的素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陈氏专门带他到离镇淮楼不远的胯下桥去游览。此桥是淮安人为纪念乡亲韩信而修建的。陈氏就地讲述了“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少时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告诉他做人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方可成为大丈夫;还说此事《史记》中有记述,日后自己可以去读一读。陈氏又在周恩来的人品中注入了一个“忍”字。这个“忍”字,使周恩来一生受用不尽。周恩来6岁那年,随着万氏、陈氏两位母亲住进知曾任清河县(今淮安市清江浦区)知县的外公家,7岁又迁入“世德堂”即“陈家花园”。“在嗣母的引导下,开始阅读小说,先后读了外祖父家的藏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红楼梦》、《镜花缘》等。”诸葛亮宁静淡泊的气质,忠贞不二的情操,廉洁务实的作风,富于进取的精神,为事业献身的抱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高风亮节和聪明才智深深感染着周恩来。周恩来不到10岁时,先后失去了生母和嗣母,他带着两个弟弟迁回淮安驸马巷老家居住,此时周家已经入不敷出,他勇于担当,靠典当家里的物品来支撑这个家。

——周恩来同志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周恩来同志就是这样的人。周恩来同志毕生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操守和优良作风。周恩来同志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凡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1958年1月,周恩来同志到杭州视察,随身带着自己的枕巾、棉褥子、床单、被子。被子是解放战争时期在梅园新村用的那一床,洗得已经泛白。枕巾用了又用,中间已经破损,周恩来同志就把破了的地方剪掉、两端重新缝上继续用。浙江省警卫处的同志实在看不下去,就趁他去开会的机会从后勤部门领了一条新枕巾给换上了。周恩来同志开会回来后发现换了新枕巾,就对浙江省警卫处的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即使以后富裕了,也不能丢了这个光荣传统。周恩来同志坦率地说,六七亿人口的中国就一个总理,再穷也不缺那几身新衣服,但问题不是缺不缺衣服,我这样做不光是一个人的事,而且是提倡节俭、不要追求享受,提倡大家保持艰苦奋斗的共产党人本色。他的一生可说是执行“勤俭治家,勤俭建国”的楷模。他对亲属,特别是晚辈要求甚严,几乎每次会见亲属都要反复强调勤俭节约。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的亲属们收集整理出了十条家规。这十条家规,从周恩来进北京城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就是希望家人及后人一定要把握好勤廉这个法宝,即使将来以强国站立于世界之林,也不能丢弃勤廉这个法宝。

由周氏后人总结出治家报国的《周氏家训》教导子孙,人要行善,不贪不义之财。周家的治家格言是:孔子儿孙不知骂,曾子儿孙不曾怒,周家儿孙不知求(求名求利)。要求晚辈们勤俭、奋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刻苦学习、助人为乐。“诚”、“俭”、“忍”三字,是《周氏家训》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是传承周氏“爱莲”家风的三要诀。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少年周恩来乃至周家后代带来了深刻影响。嗣母教周恩来背唐诗宋词,让他经常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诗句,使周恩来了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周恩来从小就过惯了粗衣粝食的生活,他继承祖训,将勤俭视为“治躬”(自省)治家的第一义,并认真践行。

周恩来诞生在内忧外患交加的神州大地,口衔“为中华之崛起”的历史使命,降临在灾难深重的家园。他的每一滴血都饱含着舍已为人的潜能,每一个细胞都带有救国救民的基因,每一根神经都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元素。他披肝沥胆,为实现其远大理想而奋斗,他废寝忘餐,为振兴其伟大国家而操劳。他以四个现代化的规划为国民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创了世界外交新纪元。他德配天地,功耀日月,誉满全球,名垂千古!“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永远为后世景仰。

 “水有源树有根”、“任何思想的发展都不是无根的”。周恩来的这两句话形象又贴切地说明了一切思想都有其文化渊源, 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周恩来早期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整个周恩来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石, 没有前者的“源”, 就没有后者的浩瀚之“水”;没有前者的“根”, 也就没有后者的参天之木。并且, 周恩来早期教育思想不仅有“ 根”, 而且这个“根” 扎得很深;不仅扎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而且扎在人类最科学的优秀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之中, 饱吸着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养分, 形成了不仅有民族特色, 而且更有周恩来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一重要论述,倍感亲切。因此,我们一定要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克服家庭教育“神秘化、简单化”的模糊认识,切实重视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获得健康与和谐的发展,尤其是在人格发展方面,家庭教育肩负着立人之重任。中华正在崛起,亟需人才辈出。

 

(淮安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会学术顾问、

电影《童年周恩来》策划/编剧 过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