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花 情 韵
文/赵莹
金陵梅影寻何处?孤城老树,潇潇冬雨,无奈,日夜只听,江声东流.
——题记
吾生也晚,他已经去了,永远地去了.许是因为他留在南京最清晰的痕迹是与梅花相连的,许是因为对他的爱和对梅花的爱有太多的相似,所以--
在梅花的颦笑中,
在梅花的幽香中,
在梅花的高洁中,
我能寻到他的呼吸,
他的声音,
他的模样.
或者说:他的一切.
老人们说,人是有魂的.他的魂灵,在金陵,铺展出怎样的深情……虽然,我只能在江水日夜奔腾的声响中,找寻他的足迹.
一 "西郊落花天下奇"
古都金陵有一片水土,因曾有一大片梅花,唤作"梅园",后来,该地因之得名"梅园新村".在南京,乃至全国,梅园新村都是有名的,因为有一位伟人,曾经在那里生活,工作--或称作"战斗"过.
在他离开那里30年后的一天,联合国举行下半旗的哀悼活动,当时的秘书长用极简短而有分量的三句话,回答了所有的疑问和揣测:"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身受到人民的爱戴?哪一个国家的总理,在国外银行没有一分钱的私人存款?哪一个国家的总理,一生只有一个夫人?"
在他离开那里30 年后的一天,在南京,千万市民,用热泪和坚持,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在三月还不暖和的天气里,在1976年还不明朗的天空中,用人民心中不需要多言一句的心照不宣,众志成城.
有的人,一生追求着万民景仰的高度,追求着圣人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境界;有的人,一生追求的无非权利和荣誉,追求着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耀和力量.这样的人,很多,也有不少成功了,可成功又怎样?不过是得到些微镜花水月或过眼云烟.
有的人,一生实践的不过是与自己无关的目标,或者说,他所为之奋斗的,更多是在于别人的幸福,自己所要求的,只是内心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充实.这样的人,他们往往是不相信所谓来世,轮回一类的话的,但他们得到的,却是那些渴望长生不老或下辈子仍享受威福的人企望而得不到的东西--那千秋万代的尊敬,感激和爱戴,而这些,从来不是他所渴望的:他所期待的,无非是现实和将来,别人的快乐,和一种不再需要依托某些人才能实现的自由,愉悦.
大钊先生曾言:"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后一种人,一生执着的,就是人生的真理,生命的真谛.曾经在梅园战斗过的伟人,就是这样,他的一生,只有两个字——"奉献".
奉献.他的恩爱,泽被中华;他的精神,造福世界.他把自己的奉献,融入了广阔的空间,不复是个人的存在,在这样的融入中,我们也再寻不到他个人的存在,似乎他的每一件事,甚至他的呼吸,都和这个世界共存.
但他不是格瓦拉.他是理想主义者,但他立足现实;他追求人类永恒的美好,但他是稳健的.他在与自己,与阻障,与世俗的斗争中,他在传统和现代的碰状中,坚强,务实而又达观地走着自己的路.
这个人,中国人民用着怎样亲切的称呼叫着他:"总理"--"周总理"……
"周--总--理--你在哪里--?"
回答我们的,不过是山的静寂,海的呜咽;不过是亘古的凝重,天籁的沉默.然而,上天不知道,历史不知道的事情,人民知道——
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无须暴雨,只微风过处,便可听见他清晰的,熟悉的,爽朗的笑声;无须晴朗,只阴霾之下,亦可感到他温和慈祥的鼓励,安慰.
二 "半随飞雪渡关山"
然而我知道,一月八日,毕竟是要到来的.那一天,所有的悲痛将凝成永恒.
26年前的那天,护士的一个迟疑,答复了人们所有的询问,击破了人们所有的希望.
奇迹没有能够出现.
奇迹没有出现,也许只是为了证明他所坚持的辩证法是正确的;生死之轮替,本为必然.
奇迹没有出现,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们一个宽慰:你们的总理,终于可以好好好地休息了.
奇迹没有出现,也许只是为了告诉人们:总理放心你们,总理相信你们能够做到一切.
三 "散作乾坤万里春"
总理完全可以活到我出生的年岁里,那时,他才不过85岁.但他比这走的还早,1976的冬天,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记不清是谁说的了:"总理是在病床上熬死的."
"熬"这个字眼,让当时的我感到震惊,虽然早知道总理最后的岁月中的艰难和痛苦.1975年,他抱病参加人大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那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照片上的他,瘦削得让人感到颤抖,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瘦削的老人,维持着中国"文革"中长时间的秩序.邓小平上台整顿,没多久就倒了,最高指示下发,总理还得维持着那摊子.人道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总理却硬是用他的肩膀,把一切扛了下来.中国没有了周恩来,"文革"给中国带来的,就不仅仅是现在这些了.
人们总是用苍白去形容生病的老人,总理却不是,即便在那样的折磨中,他仍然是那样的精神矍铄.这,不是装的,这是一个伟大的老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总理也累,总理明白自己的苦肯定比我们更深,然而,他什么也没说,他为共和国,为他的事业,奉献到最后一息."难酬蹈海亦英雄",总理选择的却不是蹈海,而是赴汤蹈火直至生命的末了.他觉得那是他活着的意义所在.
人活到这样的境界,纵是天塌地裂,也阻挡不了.
小时候读总理,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一个人竟然能够活到那样的份上:为了人民而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在我们,人民这个概念很虚,虚得让我们感到这不过只是一个政治名词罢了.但总理不是,总理做的就是他所认为该做到的为人民公仆,总理就是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出一切.大家都在小时候读过《十里长街送总理》,想一个不为人民着想的人,不为人民着想到至微至细至诚至真的人,怎么能得到那样的如雨之泪,如涌之泣呢?
长大后读总理,是在文件中,讲话稿中找寻那个伟岸的身影.现在这个年代,文字的东西作假的太多,什么冠冕堂皇的话,都是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能信什么?总理不是,只要看一看他那言辞恳切的话语,你就马上相信他的真诚,果决,坚毅.去年冬天,在走道昏暗的灯光下读《周恩来外交文选》,那些言辞,让你回到当年激荡的环境中去,你可以感到一颗伟大的心是怎样跳跃的.在和美国青年访问团的谈话中,那是亲切,友善,真诚,风趣,在亚非会议上那著名的"求同存异"的即兴演讲,飘溢着大国领导人的义正辞严和虚怀若谷.
建国初期,斯大林对征求意见的毛泽东说:你们有一个现成的总理--周恩来.总理又何止是总理,他身上所担当的责任,早超出了总理的范围,而他又不仅担任这一个职务.至于在"文革"那危难之时的重任和辛劳,自不待言.王冕笔下的素梅,纵是"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也只是和作者本人一样的清高和孤独;总理则远远超出这样的境界.
四 "琼姿只合在瑶台"
梁衡在《大有大无周恩来》中道:"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他一生中有许多敌人,但是未必有一个是私敌.'这句话用在周恩来身上再恰当不过了."的确,总理将他的一生献给事业,在他,没有任何私人的恩怨.有一部电影:《周恩来--伟大的朋友》,其实在老百姓心中,总理又何仅仅是朋友?妈妈说过,总理逝世的消息传来,就像自己身边的一个熟悉的人突然不在了.
没有亲身体验过总理的关怀,在父辈,祖辈的口中,隐约闻悉,逐渐的,脑中形成了总理的形象,一个让人无法忘却的形象,而这,在很多人都体验到,中国人民对总理的爱,能够延续到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本身就昭示着总理的魅力,总理的魅力,也决不只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中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他身上所集存的融传统道德准则和现代做人标准为一的气质,散发着永恒的吸引力.我们往往觉得总理是完美的,而这种完美,恰恰是由于他契合了我们心中潜藏的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忠,义,礼,信……总理的一生,一个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一生,却着实展现了这样的风范,而人们做看重的,往往就是道德上的完善.或者说,总理所做的,是人们所理解的共产党员该做到的,也是中国所需要的.
一直觉得,总理的一生,不可思议,一个人怎么能够达到他那样的优秀!少年才俊,往往早衰;中年得志,往往骄妄;老年出色,往往固执--总理却始终如一地恪守自身的准则.从淮清到沈阳,到天津,从中国到日本,欧洲,从上海的激越与恐怖到瑞金的斗争与猜疑,从长征的艰难岁月到延安的烽火日夜,从农村的通宵达旦到城市的夜以继日,总理的意志始终那样坚强,总理的精力始终那样旺盛,总理的心胸始终那样豁达,总理的目光始终那样敏锐,总理的感情始终那样丰富.这样的人,是中国的幸运,也是人类的骄傲.
圣诞夜,南京下雪了.轻轻柔柔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洒,天地间所能见到的,就是这样的精灵.那一刻,突然想起总理,觉得这样的季节里,应该去梅花山,在披雪的梅花丛中,为总理祝福.那一刻,也想起家中的海棠,海棠花在严冬,依然开放,海棠花的每一片花瓣,都寄托着对一位伟人的哀思.
祭文末了,往往道:"尚飨".这不是祭文,这是在总理忌日之前,对总理说的话,总理,其实那年的清明,中华儿女已经对你说了那样多的话.我没能够赶上为您送行,但是,在我心中,在所有人心中,都还有一句话要对您说:总理,你好好休息吧.
冬日雪飘,南京城为总理致哀.
金陵梅开,后来者向逝者倾诉.